close

  按照國家部署,2015年6月30日之前,我省所轄陸地範圍及有人島嶼共計17.96萬平方公里的地理國情普查任務必須完成。為了清晰把脈廣東大地,摸清廣東發展的地理家底,在流火七月,來自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的章有維、李自豪等90後測繪員和大批科技工作者,正在為我省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加班加點。
  他們將首次借助高科技、大數據和第一次抵達的地理解釋現場,摸清廣東山水最真實的面貌。
  ●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實習生 王穎
  高科技融入國土大普查
  測繪院副院長劉小丁介紹,若將完成後的地理國情普查資料與人口普查資料相疊加,可以得到更多人類活動對地理產生的影響和變化的信息。這樣在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時,也可以知道這個城市發展的承載力。
  廣東省地理國情普查分為省級承擔任務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自行承擔任務區。省級任務區面積為13.79萬平方公里,省國土資源測繪院承擔著85%的工作量。
  劉小丁拿出一張廣州市中心城區地圖告訴記者:“這些地圖的繪製其實都是測繪先行。測繪是一切勘探和建設規劃的前提,地理國情普查也是測繪。”
  “地理國情普查”意即全面摸清地理國情家底的一次創舉。廣東此舉,也需要實地摸清廣東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情況,如山區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城區的交通網絡、居民點、工業用地,細緻地瞭解它們的實際類別、位置和範圍並做好記錄,為以後政府的規劃和決策作參考。
  “比如,通過地理國情普查,我們摸清了廣東省森林公園的空間佈局和基本線路,如果需要再建一個森林公園,這些資料就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劉小丁說。
  劉小丁向記者概括道:“我省地表覆蓋非常豐富,土地類型十分複雜,從粵東西北到珠三角的變化非常大,普查工作很繁重。為了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如此大面積的普查摸底工作,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加班加點。”據瞭解,目前參與我省首次地理國情普查的工作人員多達2000餘人,更多工作人員還在繼續培訓中。
  目前,在廣東各地,有幾百名測繪人員在城區或山區外業現場進行實地測量工作。劉小丁說,由於粵東西北是經費比較緊張、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此項工作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牽頭。而這次普查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融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和大數據元素。
  在測繪院的一間辦公室內,工程師黎治坤指著停放在角落的無人機介紹說:“這可是我們單位的寶貝,它最大的優點是快捷,響應速度快、出圖周期短、對天氣和飛行場地要求較低且不受空管限制。像廣東的五月,雲氣很重,無人機測量非常方便。還有一些人無法到達的崇山峻嶺,無人機也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不管是衛星還是無人機,高科技應用只是一種手段,具體工作的細化還是需要人工主導,如調查、描述、記錄和補充等。”
  劉小丁等科技工作者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但更強調地理國情普查中人工作業的重要性。人工作業更能從野外工作現場,看到無人機和衛星解釋不到的真實的地理現狀,從外業現場獲取精確的圖像和數據。
  90後測繪員的一天
  每個測繪員每天的行走路徑都有儀器記錄成圖,如果沒有走到實地普查就等於是作弊。韶關工作站的助理工程師朱培軍說,有路延伸過去的現場,我們一定要去到;內業工作解釋不了的現場,我們必須要去。
  7月15日,為了揭開野外作業的神秘面紗,記者來到了韶關市曲江區小坑鎮林場蓮花池生態園普查野外作業基地。
  當記者趕到這裡時已是下午2時,正值一天中地面溫度最高的時候。此時從事外業普查的朱培軍等正準備前往普查外業地點。他們的目的地是巫烏村下樓組及周邊地區,這裡有大片的竹林。
  記者註意到,從外業基地前往普查目的地路上,只有一條沙土公路依山而開,鬥折蛇行。摩托車好幾次因動力不足停在鬆軟的陡坡上。朱培軍說:“按要求,有路延伸過去的現場,我們一定要去到;內業工作解釋不了的現場,我們必須要去;還需要收集一些樣本。圖紙上每一個圖斑標註的地方,我們都必須在實地走到看到。如果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就要徒步走過去。”
  章有維畢業於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3歲的他已經有2年的測繪經驗,今年6月份加入到我省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中。他的搭檔李自豪今年22歲,畢業於廣東省城市建設技師學院。
  夏日的山間異常悶熱。沿著唯一的山路騎了約40分鐘,兩名測繪員將摩托車停在山下,拿出地圖和儀器開始進行普查和核對。
  記者看到,章有維手裡拿著衛星拍攝的調查底圖,根據看到的具體地表、地類來核對地圖上圖斑標註正確與否。
  李自豪負責用內置外業調繪軟件的平板電腦在原有數據上添加影像、GPS定位數據等,做軌跡記錄和樣本採集。他們要給內業解釋不了的地區做實地的核查和補充。
  一路上,一個專心看圖,一個專心拍照修改,兩人除了必需的工作交流,幾乎心思都集中在定位和普查上。炎炎烈日下,他們的衣服幹了濕,濕了乾。
  “我手裡的圖是1∶5000的比例尺,實際面積是7.5平方公里。這是人口比較少,山林成片,圖簡單,圖斑也少,我們進度快一點,一天可以完成一張圖。但如果是在城鎮普查,建築物密集又複雜,那就要慢很多。”章有維告訴記者。
  根據衛星底圖的線路,穿過一片居民區,記者跟隨兩人走到一片菜地。“你看,底圖上顯示這一片是水田,而我們實地普查發現這是一片旱地,因此我們需要在地圖上修改,也需要在數據庫里更新。這說明可能由於水源變化,這裡不再適合種水稻,人們用來種菜。因此我們需要標記這裡耕種作物的變化。”章有維向記者解釋道。這時李自豪已經拿著平板電腦在對著實地的旱地選好角度拍照了。
  有時候,他們也會依據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對地圖提出質疑,然後用腳步去實地證實他們的猜測。“我發現這一塊的海拔更低,圖斑上顯示這是竹林,我覺得應該不是竹林,是灌木。我們去看看!”拿著圖的章有維對李自豪說。沿著山路走了將近20分鐘。“我猜對了吧!這裡不是竹林,是灌木,底圖上有錯誤。”章有維邊說邊修改調查底圖上的圖斑代碼。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根據圖斑的內容,到實地進行核查和拍照取證。
  據瞭解,除了記錄地表植被覆蓋的變化,他們還需要記錄沿途走過的公路的寬度、材質,居民樓的樓層特點、學校、行政單位的名稱等。“這是一個求實的過程。類目分得越細,對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瞭解就會越細緻,越有利於對當地進行評估。”朱培軍說。
  回到基地,已是晚上7點多了,其他線路的普查隊員也都回來了。晚上普查隊員要及時整理當天的普查內容。每天完成工作後,還需要規劃好第二天的路線才休息。李自豪告訴記者:“我們每天不到7點就出門,儘量早些趕到目的地。如果實在太遠,就帶一些乾糧中午隨便解決一下,直到完成當天的工作量。”
  面對危險探清精準地理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變化的時期,如何科學佈局工業化、城鎮化,如何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國土發展空間,如何有效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地理國情監測至關重要。
  說到普查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麼,朱培軍說,一是怕下雨,會出現塌方,泥土路不好走影響工期;二是怕有毒植物、蟲、蛇等,山裡醫療條件不好,萬一受傷就不得了。廣東地處嶺南,地大物博,山高谷深,這給普查隊員每天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未知的挑戰與危險。
  對測繪隊員而言,普查最糾結的莫過於就差最後一點工作沒有完成而必須返程。繼續工作的話,回去路上可能有危險;如果放棄,第二天還得從頭再跑一趟。有時候隊員不得不在山裡過夜,有的測繪隊員甚至爬到樹上睡覺,在樹上等待黎明的到來。
  2013年2月,《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正式下達。根據統一部署,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共分3個階段,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為前期準備階段;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為普查數據生產階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為普查數據整理、統計分析和成果發佈階段。
  2013年11月21日,廣東下發《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做好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通知》,明確了廣東省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的組織方式、經費保障及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全省地理國情普查工作。
  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副院長劉小丁總結說,地理國情普查,一是為了摸清近年來工業發展對地理造成的影響,為各部門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二是為了獲得最真實準確的數據,沒有地理國情普查之前,地理信息數據都是由各部門統計,是否真實準確缺乏第三方監督。  (原標題:摸清南粵山水長得什麼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qccjgfm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